我这人不擅长吵架,你既然要掐架,泼我脏水,那么我尊老,先给你让地儿,索性让你一次骂个够。我没什么可争的,因为我知道封号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你还会带着新的马甲过来骂我。但是我也不想看到你的任何攻击,八卦本来就是件让人让自己开心的事,又没有商业用途利益冲突,我犯不着看着你的恶毒字眼犯恶心。
但是你要觉得你这样就能把我从自己的帖子里逼走,实在对不起,要让你失望了。我现在有事得出门,你先继续,最好你继续24小时守着这个帖子不停地骂我和众网友们,把所有人都骂退,我在此先提前谢谢你替我增加的点击和回复!对于你对我相爱相杀的感情、以及为此所做出的贡献,我感激涕零,不知所言!但是抱歉,我不能接受你的表白!
让你失望了,但是我会继续更新的,不过不是现在。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很多网友在他辱骂时还替我说话,为此挨了不少冤枉。我也深表歉意,谁知道这货战斗力那么强,战斗值爆表啊!终于等到有一天,有人把注意力转移到我身上了,哈哈。难道我真的要红了?开玩笑,玩笑而已。别忘了八卦的主旨,全民娱乐!
谢谢大家不屈不挠的陪伴和没被这货赶走的毅力,是我这个lz没做好,没把握好全楼气氛,导致不在时有这种疯狂粉丝追进来表白,我深刻检讨。我这两天实在也忙,否则不会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更新的。但是我会把这个悬案说完,分析完,甭管再扯蛋不能有头无尾,这样才对得起大家的关注。
遭遇野骆驼
此时,探险队却在这里突然遭遇了一批不速之客,一群野骆驼。
而关于这件事,不同的资料描述却又出现了很明显的分歧。我们需要进行一下对比。
在对王万轩的采访资料里,他是这么说的:6月16日的【傍晚】,在探险队身心疲惫达到低谷的时刻,他跟队长彭加木在车上发生了争执。
“我说,这样下去,你会把考察队带入绝境。”
“彭大声地说,‘怎么连你也怕死了?’”
“‘怕死?怕死我就不来了!要不咱俩下车比比,看谁更怕死!’”王万轩激动地说。
彭加木低着头,沉默着,很难受的样子。十几分钟后,彭向王道了歉,但还是闷闷的。
就在这时,一群野骆驼出现了,十五六头,“野骆驼”!有人喊了一声。
此时的彭加木一下子从车座上蹦起来,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叫,追、追!
请注意,按照王万轩的描述,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傍晚。
而在另一本关于彭加木的纪实文学《追寻彭加木》中,作者却写到,早在【下午2点】左右,几人刚刚抵达库木库都克时,就遭遇了这一群野骆驼。
傍晚,和下午2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我们再加上新疆当地与北京时间的2小时时差,我们假设此行探险队用的是标准的东八区区时,那么实际上北京时间下午2点就是新疆当地时间中午12点!
一个是傍晚,一个是12点,为什么在描述彭加木一行人遇到骆驼群的时间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图为野骆驼。
“沙漠之舟”
野骆驼,又名“沙漠之舟”,目前属于国家濒危物种,过去曾经遍布于世界上很多地方,然而现在野生骆驼只在蒙古和我国西北部存在。这些地方多沙漠和戈壁等广阔的不毛之地。就比如罗布泊,这个地方干旱缺水,夏天酷热,冬天又冰冷,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可神奇的是野骆驼适应能力极强,耐饥、耐渴、耐热、耐寒、耐风沙,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其中,因而被人称作“沙漠之舟”。
更神奇的是,野骆驼甚至能以喝盐水为生。专家曾声称只要喝足一次水,野骆驼可以在一个星期内都不再喝水。80年代初时,全球只剩下2000-3000头野骆驼,所以彭加木看到野骆驼群,自然是激动万分。
于是随着彭加木一声令下,车队与野骆驼进行了一场赛跑。探险队遇到的骆驼数量在这里并不算太明确,有资料记载是17头,也有说是15、16头,不过这种细节误差并不算太大,我们暂且搁下。
虽然在追赶过程中,很多骆驼都趁机跑散了。但还是有两只掉队了,一只是小骆驼,另一只是只大骆驼,而且是母骆驼。
小骆驼腿有点瘸,自然很快落伍,开车3公里后立刻被活捉。
而母骆驼看到小骆驼离群,不时回头张望,结果也离开了骆驼群。又追了3公里,陈百录掏出枪朝母骆驼连放7枪,母骆驼应声倒地。
野骆驼
所以,我们暂且可以打消看到野骆驼等于水源在附近的念头。因为野骆驼能喝盐水生存,所以如果想要通过野骆驼来推测附近是否有水源,基本是不可能的。野骆驼每日可行进50公里,坚持10天不喝水,那么实际上野骆驼的活动范围是非常大的。
但是捕捉到两头野骆驼的确也是此行的意外收获。彭加木当即决定把小骆驼当做活标本,装在车上好以后运回去,而把已死的母骆驼剥皮做成死标本。
彭加木甚至还亲自去剥皮,挤骆驼奶请队员喝。当然,除了他也没人敢喝。所以也只有他一人喝了,因为他声称这是“沙漠中最富有营养的饮料”。
请注意,这是关于饮食方面的一个细节,一路以来探险队吃的都是同样的军队基地购买的食品,但是在这里,他喝了一样东西,是任何人也没碰过的——野生骆驼奶。
请求支援
然而在支帐篷做晚饭时,水和汽油的残酷现实又摆到探险队眼前。按照原本的行进速度,现在本应该抵达目的地。然而现在却还只是全程的一半,还剩下400公里的路程没走完。汽油与水却都各只剩下一桶。
而那仅剩的一桶水也因被放置在旧汽油桶里,呈现深褐色,满是铁锈。
探险队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
吃晚饭时全队又进行再次讨论,决定向马兰基地请求救援。注意,彭加木在这里并没有明确反对这个意见,他的想法是,我也同意,但是,我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我们按照前苏联的那张地图,先在附近试着去找一找水。
为什么彭加木会提出这个办法呢?
第一,虽然这个项目是由中科院批准,也是官方提供资金。但是彭加木认为,飞机飞行一小时要1000块钱(当时物价),甚至一公斤水也要20、30块,所以粗略计算下来,直升机运送一次物资要花上万元,而且数量有限。这样一来,国家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第二,如果能在这附近找到水源,不但可以解决这次的用水问题,说不定还能为以后科考队过来探险考察提供帮助。
于是,在他的提议下,大家又开始在附近寻找那口水井。在《追寻彭加木》一书中,根据陈百录的说法,他跟汪文先早在16日下午就曾往东去找过水,但是一无所获,这一点也得到了马仁文的证实。
lz曾出现的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