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但好像是突然之间,四周撤换了舞台布景。身后的北塔山不见了,前方的阿尔金山不见了,天和地不知什么时候粘在了一起,一切可以做为参照物的东西都隐身而去。

“人就像是坐在井里,没有目标,天连着地,地连着天,那情景很恐怖,我心里一个劲地打鼓,为了没有跟上来的电台。”王万轩此时看到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彭加木也有些紧张,手里握着罗盘,不断地修正方向,两辆汽车蛇形着前进,只要向南,不停地向南,就能穿越湖盆。

这一天,汽车蠕动了整整一天才前进了40公里,晚上在湖盆里搭帐篷宿营。

图为罗布泊湖心。

5月12日,盐壳高低不平的征兆越来越明显。

王万轩说:“一开始,还不算太高,到了下午就越来越高了,十几厘米、二十厘米、三十几厘米,汽车发疯一样地摇摆。”

在后面开大车的包继才也开始不敢紧跟着5座车了,他发现他的汽车轮胎一块块地被盐壳削下来。

然而王万轩声称,因为彭加木急于穿越湖盆,队伍并没有停下来。

根据闫鸿建的记录,探险队一直行进到夜里凌晨2点,因为轮胎磨损太大,才停下来休息,打算天亮后再行进。

5月13日清早6点,考察队派人出去探路。队员们吃惊地发现他们被盐壳包围,大地像是被犁铧深耕过一样,一浪一浪地翻翘着,望不到边儿。继续前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早饭以后,彭加木召集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分组行动。

于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图为罗布泊湖盆。

那就是,在化学家闫鸿建和司机王万轩的记述中,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偏差。

两人都声称自己在此次探险过程中又保持记录的习惯,然而,关于这一次的分组行动,两人却对其的描述却有着微妙的不同。

闫鸿建是这样记录的:我们决定分2组行进,副队长汪文先、化学家马仁文等一组,队长彭加木与我等一组,分别向南、西南前进。每前进300-400米,插一个路标,以备实在走不通时能够沿原路返回。

而在王万轩描述下,事实变成了这样:人员分成3组向南、东、西三个方向去探查盐壳范围。为了避免迷失,彭加木想了个主意,将红布撕成条,绑在红柳枝上,每走100米,插上一根。

问题出现了。

探险队到底被分成了2组还是3组?探寻的方向到底是西南,还是东、西?在这里,是谁的话不可靠?谁在误导大家?如果说因为罗布泊的地貌问题,方向很难辨别的话,那么忽略方向,多出来的一组是怎么回事?为神马在同一个队伍里,两个人会对一件事有如此不同的描述?

在这里,lz今天最开始提到的二手资料的主观性就表现出来了。我们先打消阴谋论的念头,做一个假设:这个误差不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那么我们现在要找的,就是可能会导致这种误差出现的客观因素。

第一种解释,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彭加木召开会议这个事实是真的,但我们不清楚的是参与这个会议的都有谁。是全体队员还是几个科学家。作为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司机,王万轩没有真正参与会议是有可能的。那么会议的几个商议者就是那几名科学家,王万轩只是听从他们的决定,并且将主观猜测的结论误当做事实记下来。

第二种解释,如果王万轩与闫鸿建都参与了会议,那么便有可能是会议中很多人提出了好几个方案,而两人有人记的是最终采纳的方案,而另一人记的是被弃用的方案。

第三种解释,这两人有一人根本没有在探险过程中写任何笔记。大家都明白,人的记忆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模糊的!所以,这个人是在凭借自己的印象在讲述。这就与两人都声称自己记了探险笔记有矛盾,而这个人,可能在自己“在探险途中记笔记”这一点上撒了谎。

图为彭加木失踪后从他的胶卷中冲印出的照片。

顺着第三种解释再扯蛋地进一步推测一下,为什么要撒谎?既然两人都声称有工作笔记,也都能拿出工作笔记的原件,那么这个人的工作笔记应该是在彭加木失踪后才匆匆补写的。这个人因为大量信息在脑海中汇集,要记录的事情有太多,所以无法清楚地记起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有可原。可为什么要补写?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人想给我们呈现的是一段“只属于胜利者的历史”?

第四种解释,信息在这两份资料的收录者那里出现差池。闫鸿建的版本出自纪实文学《追寻彭加木》,作者叶永烈是毕业于北大的纪实文学作家。而王万轩的版本出自人民网的编辑许秀华,经百度得知,此人是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化工系的高级工程师,曾担任新疆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不排除有同名同姓现象。

好了,客观可能性已给出。那么,如果完全排除,只剩下主观因素,那么大家都能猜到,可能性只有一种,有人进行了人为地更改。

图为王万轩当年的工作日记。

这个猜测就涉及阴谋论了,我们先暂且放下,继续往下看。

几个小组分头行动后,发现前方仍然是这种高大的盐壳,高达70-80厘米,最低的也有20多厘米。用铁锹挖到地下1.60米才看见黑色淤泥。因为闫鸿建的记述中没有细节,所以从这里开始使用的是王万轩的版本。

2个小时后,所有人都回来了,盐壳的边谁也没看到。

太阳渐渐升上来,气温越来越高,“叭”“叭”,突然之间盐壳发生了比枪声还要响的炸裂声。中午气温上升到了50℃,炸裂声像是燃放鞭炮一样响成一片,那是盐壳受热发生膨胀、抬升。

“车子动不了,人在汽车下的荫凉里趴着,望着太阳。陈百录热得直说不行了,气也短了,他胖,汪文先也热得受不了,只有我、彭加木等几个瘦子还敢活动,”王万轩说。

下午太阳热度消散一点后考察队在湖盆盐壳下掘了十几厘米,考察盐壳下面含水情况。没有掘到水。晚上再一次开会,讨论怎么办。

“考察队建有一个党支部,彭加木是书记,我是副书记。彭加木给大家动员说,我们是在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业,冒险吃苦怕什么。会上彭提出用八磅重锤砸出一条路来。”陈百录说。

“天哪!你都不知道盐壳区有多大,怎么个砸法?”

实在无法继续前进,休息了一下之后,探险队决定沿原路返回。

经研究决定,探险队派陈百录回乌鲁木齐买八磅锤子并到乌鲁木齐军区找军用地图。而探险队一直使用的是一张发黄的前苏联上个世纪40年代的老地图,陈的想法是去找一张军用地图。

悬案分析罗——新疆,罗布泊,失踪的科学家和双鱼玉佩事件》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孩子气的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悬案分析罗——新疆,罗布泊,失踪的科学家和双鱼玉佩事件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