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就这样,今晚继续。
在继续罗布泊第三次探险之前,lz先给大家强调一个思想。
写过论文的同学可能都知道,写学术论文时,我们不能只是一味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威性,我们常常需要引用别人的学术资料来支持自己。并且,我们要保证这些资料的权威性。这些学术资料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原始资料,而另一种则是二手资料。
比如我们在研究彭加木疑案时,彭加木留下来的亲笔纸条是原始资料,而这些与他同行的参与者的描述则是二手资料。单纯比较权威性,原始资料基本上是要比二手资料高一些的。因为它客观、真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句老话,叫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凡是经他人手记录下来的东西,除去数据等需要精确性的信息外,往往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歪曲和修饰。
史书不可全然相信,但也不是全然不可信。同理,也包括这些与彭加木通行的人们的话。当他们从口中说出来时,不论他们如何想竭力保持客观,已然有所偏颇。而当这些话由记者记录到纸上时,同样如此。这还只是无意为之的主观化,如果是刻意为之,大家大概可以想象它与事实的距离到底是如何了。
说这些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大家时刻提醒自己,你现在看到的这些人的采访文稿,他们的字句,他们使用的词语描述,请保持警惕,有选择地去相信。因为他们是主观的,不论是夏训诚还是王万轩,不论是陈百录还是陈大化,不论他们多么努力,此时此刻,他们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相”。
图为马兰基地卫星图。
科考队伍于5月8日下午5点到达‘720’,到此时,行程已有290多公里。
对于此次考察的中心任务,夏训诚给出的答案是穿越罗布泊中心湖盆。此时罗布泊早已干涸,正是穿越湖心的好时机,夏训诚将这个计划称之为“探路”。
当晚,几人住在‘720’。
5月9日,也就是第二日上午9时,彭加木率队离开‘720’,进入雅丹。
根据陈百录的回忆,在下湖盆之前,‘720’的军人给考察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炊事班的班长出去打柴,再也没有回来。部队想尽了办法,没有找到活着的他,也没有找到尸体。罗布泊地形太复杂,一定要小心。
“彭加木这天晚上也给大家开了一个会,定下了一条铁的纪律:不准单人、单车行动,谁违反了处分谁。同时他给大家作了动员。”陈百录说。
请注意,这里陈百录提及,身为队长的彭加木曾专门说过这一点,不准单人、单车行动,谁违反了处分谁。这条纪律是彭加木亲口下达的,而且很显然,这与彭加木后来独自出行去找水井的行为完全矛盾。
请记住这个疑点,我们以后会提及。
图为1964年第一次科考中的彭加木(右)。
前面说到因为陈大化跟随车队跟丢,直接回了营地,所以实际上在穿越湖盆时只有两辆车,王万轩驾驶的212五座吉普车和包继才开的前苏联嘎斯63。
陈大化的8座212上带着电台设备,所以此时他们相当于已经丢掉了可以随时与外交保持联系的电台。
雅丹地貌很有特点,是由因风蚀而形成的一个个小土丘,而让彭加木一行人感到异常苦恼的却不是这些土丘,而是地面。
道路崎岖,汽车颠簸。因为罗布泊干涸,湖水蒸发露出湖底,只剩下表面上不均匀地铺着厚厚一层盐。根据化学家闫鸿建的科考笔记记录,他们一路上压过了大量盐的结晶体,都是正六边形的硬盐壳,网状面。汽车非常难走。这些结晶体最高的达80厘米,大卡车(指包继才驾驶的那辆前苏联嘎斯63)一度歪了!
而对于此,陈百录是这样描述的:车子向湖盆里开,突然‘咕咚’一下,车子掉了下去,黄色的尘土像雾一样无声地腾起,然后像水一样漫过了车身。
他们将车子倒出来,换一个地方,再向从“盆沿儿”向盆里开,再一次地被黄色的尘土埋没。
陈大化解释说:“这种地质叫作‘假戈壁’,表面上看起来像戈壁一样坚硬,但却是虚的,车子一上去立即陷下去,就这样不停地找地方下湖盆,但折腾到天黑,也没有下得湖去。”
当晚探险队只好在湖边上宿营,晚上开会想办法,陈大化提出是不是可以找一条河水的入湖口试试,在他的印象里铁路都是沿着河流修才能修通,因为河流沿岸土地也许相对结实一些。
图为雅丹。
<
晕,人名混淆了,后面应该一直是陈百录的话,陈大化早回营地了,下面是更正版。希望大家没被我弄晕。
-------------------------------------------------------------
前面说到因为陈大化跟随车队跟丢,直接回了营地,所以实际上在穿越湖盆时只有两辆车,王万轩驾驶的212五座吉普车和包继才开的前苏联嘎斯63。陈大化的8座212上带着电台设备,所以此时他们相当于已经丢掉了可以随时与外交保持联系的电台。
雅丹地貌很有特点,是由因风蚀而形成的一个个小土丘,而让彭加木一行人感到异常苦恼的却不是这些土丘,而是地面。
道路崎岖,汽车颠簸。因为罗布泊干涸,湖水蒸发露出湖底,只剩下表面上不均匀地铺着厚厚一层盐。根据化学家闫鸿建的科考笔记记录,他们一路上压过了大量盐的结晶体,都是正六边形的硬盐壳,网状面。汽车非常难走。这些结晶体最高的达80厘米,大卡车(指包继才驾驶的那辆前苏联嘎斯63)一度歪了!
而对于此,陈百录是这样描述的:车子向湖盆里开,突然‘咕咚’一下,车子掉了下去,黄色的尘土像雾一样无声地腾起,然后像水一样漫过了车身。
他们将车子倒出来,换一个地方,再向从“盆沿儿”向盆里开,再一次地被黄色的尘土埋没。
对此陈百录解释说:“这种地质叫作‘假戈壁’,表面上看起来像戈壁一样坚硬,但却是虚的,车子一上去立即陷下去,就这样不停地找地方下湖盆,但折腾到天黑,也没有下得湖去。”
当晚探险队只好在湖边上宿营,晚上开会想办法,陈百录提出是不是可以找一条河水的入湖口试试,在他的印象里铁路都是沿着河流修才能修通,因为河流沿岸土地也许相对结实一些。
图为雅丹。
以下是王万轩的记述:
第二天天一亮开始分头找入湖的河道,借着一条干河道,“假戈壁”被甩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