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打工》
拍拍身上的灰尘
梳理零乱的头发
我只是一只孤鸟
为了觅食
暂时远离了家
大地广袤而深远
列车以不变的速度把距离缩短
桑枝翠柏间
夜莺在低鸣婉转
辽阔的祖国
川流不息的人群
风一样的女孩
她只是城市的过客
生命中
因为生存
我们离开了家
生活中
为了尊严
我们眼含多少泪花
忧郁的孩子
总是盼望长大
即使风雨中走来
满身带着泥巴
流浪的孩子
睡在故乡的梦中
思念的长河里
哪一滴是母亲想我的泪
天上的明星
哪一颗是我梦想的火花
我总是在想,我们的青春终究是怎样度过的,没有学校,没有书本,没有紧张的高考,没有象牙塔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背景离乡,在封闭的工厂里,每天机械性的工作,总有加不完的班,挨不完的训斥,做不完的活。
十八岁那年,为了生活,我不得不绰学,踏上了通往大连的火车,开始了漫长的打工之路。打工妹:这似乎是一个多么青春靓丽的名字,它是理想与毅力的综合体,是坚强与奋斗的代名词,而打工的路是漫长与曲折的,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到打工生活的艰辛。
我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打工妹中的一员,但也是这庞大群体的一个缩影,用我的亲身打工经历和所见所闻来讲述一个个关于底层人们的命运、爱情与事业的故事。
美丽的海滨城市,流水线上的青春,我们在这里洒下汗水与泪水,每个稚嫩的笑脸背后,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
不同的人生,相同的梦想,只为生命的美丽,青春的歌唱!
第一章
《一》涨水
1998年的春天,和往年的春天没有任何不同,在黑龙江省西部的一个小村子里,人们依然每天都在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务农,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到了六月下旬,上学的孩子们也都放假了,便都到地里帮着家里干活,但是一进了七月,天上的雨就下个不停,紧接着,一连三十多天,天天下雨,每天早晨,村民们都拿着铁锹到地里放水,由于是平原,地头挖的排水沟也都灌满了水,大大小小水沟里的水都涌了上来,无奈的人们只能在家看着电视,随时关注着气象台,希望天气能马上晴起来。
源溪村的男人们都纷纷来到村子后面的地里,苏春山家今年又包了两晌地,他和几个村民一起站在地头,望着阴暗的天空,看来这雨还得下几天呀,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天气预报说未来一周内还有雨,部分地区将有暴雨。这样的消息对于源溪村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辛辛苦苦的种了一春天的地,有些人家又雇人锄了草,要是粮食不收成,就等于要了农民的命了!
乌裕尔河的水都要冒出来了,苏春山早晨站在房子上往远处一看,惊讶的看到,南面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庄稼都被淹没了,包括他妹妹家的三晌地,还有凤祥村和其它村子的地,村子的人们已经不去地里了,就在家里等通知呢。中午村长张梁挨家挨户的走了一遍,让大家做好准备,把园子里的瓜果蔬菜都收一收,贵重的钱财都放好了,随时准备离开。
源溪村的人们变得惶恐不安,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坐在家里紧张的等待着村长带来关于洪水的消息,一天,两天,却没有了动静,但是村子西面河里的水马上就要漫过堤坝了,一旦决堤了,这个村子也就完了,有些年轻的人已经走了,去了亲戚家,但是对于年龄稍大的一些人来说,这里是故土,是生养他们的地方,他们不愿意离去,在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第三天早上,张梁带着村里几个人挨家发单子,村里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让大家撤离,在其它地方没有亲戚的人们,可以去永发村指定的人家吃住,人们拿着这个单子,感激不已。
中午的时侯,乡里打来电话,通知张梁让村里的人马上撤离,下午有洪峰要来,他挂上电话,村里的人们知道消息之后马上收拾东西,苏春山的母亲坐在炕头上,两眼茫然的望着窗外的雨,她坚定的说了一句:“我不走!”
这个固执的老太太想要留在这个她生活了半辈子的家里,她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院子里有她喂养的鸡、鸭、鹅、猪,她怎么能放得下它们就走了呢。
她的孙女苏小亚走到她面前拉着她们胳膊的说:“奶,咱们走吧,咱们去我姥家,你自己在这儿,谁能放心呀,你要是不走,我也不走了。”说着,便抹起了眼泪来。
家里唯一的男孩——苏小南看着奶奶说:“我想上姥家,奶,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小亚的母亲一直在收拾东西,她把一些平时穿的衣服都装在小包里,就等着上路了。
这时张梁来了,在大门口喊到:“春山,你走不走?”
“都谁不走?”春山推开门问。
“村里不能没有人,我不走,户主基本上都不走,县里也有人在这,估计水流不进来。”
“嗯,秀英带着两个孩子走,我和我妈不走,家里也得有个人照应,还有这么多等着吃饭的呢。”他指着院子里的家禽说着。
村子里很多身强力壮的男人都没走,苏小亚的奶奶也没走,尽管她和奶奶央求了很长时间,但是她说,活了半辈子,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这里,有这么多人在,我怕啥!
在这个几十户的小村子,男女老少,拿着大包小裹,拄着棍子,走在泥泞的路上,乡里的干部和村里的干部都在这,县长发话了,要是死了一个人,你们也都别活了。村子里年龄最大的老石太太裹着小脚,看着门前走动的人们,她在炕上含着泪,90多岁的她活了一辈子,年轻的时侯去过几次县里,再以后都没出过村子,她年龄大了,也走不动了,平时上个厕所也都是在屋里解决的。能有个孝顺的儿子在身边,也是她最大的福份。村长专门派了一个人替换他儿子背她,从源溪村走到镇里的沙子路也要一个多小时,一般人的体力是受不了的。
张梁穿着靴子,站在泥里送走一家又一家人,这些人像逃荒一样,早在几十年前,他们这些山东人大多也都是这样挑着挑在这里安家落户的。而此时的场景,不免有些落魄,年龄大的人几乎都默默的走一走停一停,好像他们即将要告别这里,再也回不来了,而那些小孩子,还唧唧喳喳的在“水泥路”上打闹个不停,即使一不小心滑倒了,也会毫不在乎的站起身来,扮着鬼脸,带着满身的泥巴继续贴在母亲的身后,等待着挨骂。
秀英的左面是苏小亚,右面是苏小南,她身上背着一个大包,小亚和小南各自背着塞满了作业本和衣服的书包,书包把他们的腰压弯了,他们紧紧的拽着母亲的衣角,随着流动的人群,小心的走着。堤坝一旁流经乌裕尔河的支流非常湍急,几个乡里领导和村里的户主们就站在堤坝上面,像一道伟岸的墙。从村子的路到堤坝是一个缓坡,人们走到这里都放慢了脚步,苏小亚的母亲和弟弟先上去了,苏小亚穿着家里做的布鞋,她望见这湍急的河水就紧张起来,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掉下去,就被这滚滚的河水冲走了,这时一个乡干部模样的叔叔亲切的伸出手来,一把拉住她,把她拽了上来,可是刚一到坝上,她还是打了个趔趄,重重的摔倒在地上。母亲吓的一把把她从地上拉了起来,并狠狠的说:“走路不长眼睛吗?这水流这么急,多吓人呀,看着点路!”
乡干部对秀英说:“没事没事,别说孩子了。”秀英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路太滑了!”苏小亚不情愿的说。
“把鞋脱了吧,光脚走就不滑了。”秀英扶着两个孩子,让他们把鞋脱了。
姐弟俩都脱了鞋,光着脚,现在没有谁会嘲笑谁了,大家几乎都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像逃难一样。
乡干部转过头又对满脸委屈的苏小亚说:“没事,小心点。”她点点头,只听旁边的人说:“乡长,这人走的差不多了,你先回去吧,我现在打电话安排人修路。”
她惊讶的看着他,原来他是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