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这个炎炎夏日,清纯版,给你清爽的感觉!

林黛玉是苏州人,出身钟鼎书香门第。祖上四代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是殿试第三名探花,后升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更是根基不凡,来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千金。

古人的“字”一般是解释“名”的,林如海的名是“海”,“如海”是字,意思是说“文林学海”,极言才华茂盛、学问深厚,所以能中得探花。

像贾家这样的公爵世家,也只有贾珍的父亲贾敬是进士出身,因而对于既是列侯出身,又是新科探花的林如海自然是刮目相看。

子女遗传父母的容貌和性格是通常的道理,从黛玉的容貌和性格来看,林如海的长相至少也是儒雅俊俏。出身好,才华好,又俊俏,又是新贵,正符合贾家的择婿标准。所以贾代善将史太君所说的“我这些儿女,所疼者,惟有你母”的大家闺秀贾敏许配给林如海。自然林如海和贾敏又有一段才子佳人红袖添香的浪漫故事,这里暂且不说。

林如海和贾敏是在什么时候结婚呢?

《红楼梦》第二回说林如海“年已四十,……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从这里可知林黛玉是在林如海三十五岁时出生,常言道,十月怀胎,由此可推知林如海结婚是在三十四岁左右。

林黛玉还有个弟弟,《红楼梦》第一回同一句说林如海“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这个“去岁死了”,说明黛玉的弟弟是在林如海三十九岁的时候死掉了,也就是说在生了黛玉的次年,黛玉的弟弟出生。

但这个弟弟的母亲是谁?

从前面那句“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这句的意思来看,应该不是贾敏,很可能是林如海几房姬妾中的一个。

林黛玉出生在什么地方呢?

很可能是出生在苏州.

林如海不是入赘贾家,自然是回老家完婚才成。第十九回说,宝玉和用“手帕子盖上脸”的黛玉躺在床上说闲话,“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

初读这一句,觉得宝玉问得很奇怪,因为在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的第三回,宝玉已经问过黛玉:“妹妹几岁了?”这里又问黛玉几岁上的京,难道是曹雪芹构思的矛盾?

不会,用脂砚斋的话来说曹雪芹用笔是“草蛇灰线”,非常巧妙的。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黛玉小时候曾上过京,而且那时候很可能是在林如海升任京官兰台寺大夫前后。

黛玉小时候进过京,又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林黛玉不是在京城出生的,只可能是在苏州老家出生的。后面的扬州则是林黛玉五岁以后直到去荣国府之前生活的地方。

巡盐御史驻地在扬州,全称是两淮巡盐御史,又称“鹾(cuō)政”,鹾就是盐。

盐关系到国计民生,一餐不可无盐,利弊之大,可想而知。自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以来,控制盐是历代要政。

两淮地区,素来盐业发达,官民赖以为利,从事盐业的商人大多致富,有的盐商豪富之后,除了自身“日食斗金”的豪奢之外,广建名园豪宅,与士人雅聚,吟诗作赋,赞助学术。

16世纪到18世纪扬州的繁华就是建立在盐业的基础之上,而盐商们对于文化的追求,也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但是盐业买卖之中的情弊极大,为了加强对盐业的管理,明清两代在淮扬地区设立巡盐御史,一般由皇帝钦点极其信任的官员出任,权力极大,即便是督抚大员,也要敬他三分。

显然,无论对清官还是贪官来讲,巡盐御史都是一个肥缺,谁出任都会引人注目。

所以革职的进士贾雨村一到扬州地面,便“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又“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有一个女学生”。

冰爽红楼,极品炎夏。

这个女学生便是林黛玉。

因林如海没有儿子,便将黛玉假充养子,使她读书,目的也是为了认得几个字。黛玉身体又弱,年纪又小,所以功课也不是很多,贾雨村也乐得轻松。

当时随黛玉读书的还有两个伴读丫头,其中一个就是后来随黛玉到荣国府的雪雁。这从第三回的“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雪雁”可知。

黛玉念的是什么书?

出身在探花家庭,不可能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这些对黛玉来说,应该早就耳濡目染了。这从他父亲给他请的老师的出身就可略知一二。

一般家庭请个秀才就不错了,家境稍好的请个举人已经很了不起了。请得起进士,也只有林如海这样的地位。且不论贾雨村为人如何,单是进士出身,就知道林如海很重视黛玉的教育。

在那个时代,参加过科举考试的,都是从《四书》开始。所以第三回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人生得清秀,而且极聪明,小小年纪便知道避讳。一方面可见家教极好,另一方面也可见其慧心。

当时才六岁的黛玉读到《论语》里面“君子敏而好学”、“讷于言而敏于行”,总是避读,因为她母亲的名字叫贾敏。

冷子兴和贾雨村聊贾府的事情时说,贾雨村的东家林夫人,在家时名唤贾敏。

贾雨村听了,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凡书中有‘敏’字,她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时,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有些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是一年。

没想到黛玉的母亲病故,黛玉哀伤过度,又犯了旧病弱症。这病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吃了很多名医的药,都不见效。

据第三回黛玉自己听说,在三岁的时候,她们家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会治黛玉的病。她父母便问怎么治?那和尚就说跟着他出家就可以治好了。

林如海夫妇视黛玉为珍宝,掌上明珠岂可拱手让给他人?这可不行。那和尚就叹气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林如海夫妇见和尚说话疯疯癫癫,全是荒唐不经之谈,便也没放在心上。只让黛玉一直吃着人参养荣丸。

可别小瞧了这个药名,曹雪芹的手法是大多数命名都是有含义的。如果只当药就是药,便被他“药”了。这药名的谐音暗示着黛玉的人生是养在荣国府而完结。

评论《红楼梦》的批评家脂砚斋说:“人生自当自养荣卫。”意思就是说人应当自己养自己,但黛玉的命运却是第三回回目上的“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这“收养”两个字,绝不是曹雪芹随便用的,而是有深刻含义的史家笔法,客观表明了年幼的黛玉是被荣国府收养的,尽管是亲外祖母家,但毕竟隔了一层。

同时这两个字也对黛玉年幼就离家寄人篱下的深深同情,所以脂砚斋看到这两个字说:“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冰爽炎夏,极品红楼。

这个时候,贾母想着黛玉无人教育,便差人到扬州来接黛玉。那时候黛玉已经大好了。

林如海便把要黛玉去外祖母家的意思说了,黛玉起初不愿意离父远去,便哭了起来。林如海看了,心中不忍。但情势使然,不得不如此,并不是自己不想带着女儿。

因为巡盐御史也不是天天呆在扬州,经常要巡视两淮,且林如海的应酬极多,诗酒唱和,不容易分身。

怡红院12个姑娘的那点香艳秘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杨大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怡红院12个姑娘的那点香艳秘史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34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