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品牌市场管理较为严格,不能跨地区,不能越级拿货,要做这样的品牌,虽然明知道区域代理是在炒货,但也只有从区域代理那里拿货了。
零售店铺觉得去一批拿货,路程太远,价钱比二批也便宜不了多少,选择到二批拿货也很正常。
十大批发市场里面,都有炒货的档口。比如说,常熟的炒到石狮,杭州的炒到株洲。
一二级批发市场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炒货市场,一个批发城内,既有一级批发商,也有炒货的二级批发商。有些档口,自己的工厂只做夏天的货,冬天的货是炒别人的,那么,他夏天是一批,冬天是二批。一级市场之间相互炒货,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相互炒货,很普遍。三级以下的批发市场,基本上是炒货的。
有些炒货,反复炒。比如说,广州沙河的炒到十三行,十三行的炒到BM,在BM再走向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
到批发市场打货,同样的货品,两个市场甚至两个档口,相隔几千米或几十米,价格却相差甚远。如果二批,采购到炒货,对不起了,“恭喜”他不幸沦为三批!
无论是二批还是零售,大家都从同一批发城打货回去,进货价都不一样。有些人的进货价,有可能是竞争对手的批发价或零售价。
我在富民碰到这种情况,同一层楼两家档口做的都是中老年装,虽然说加工厂不是一家,但做出来的货品,版、面料、做工基本一致。其中一家打包价在20元左右,另一家打包价在25~30元之间。出货价高的档口,实力雄厚,敢铺货,有较多、较大、较稳定的客户,不会为另外的客户而影响自己的价格体系;出货价低的档口主要是靠低价位拉客。他们两家,都不是炒货。
这种情况,就像一道难度极高的数学题,很多行内人士不知其中原因,无法破解,感到十分困惑。
他们想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有的就怀疑是面料和做工的差别,以为贵一点的就是好货。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那个卖贵一点的老板娘也很会忽悠买家:“一分钱一分货。你想要便宜的去她家拿货,想要好货就到我这里拿。”
“一分钱一分货。你想要便宜的去她家拿货,想要好货就到我这里拿。”朋友们,老板娘富含江湖味的一句话,可以品出服装市场的水深不可测。
这句话在我的心里回荡至今。
校服和工作服大部分是炒货。做校服、工作服的公司,没多少有加工厂,它们通过业务员接单,再找加工厂生产。加工厂是不固定的,一批货有找几家加工厂同时加工的,也有不同批次的货找不同的加工厂。普通的校服、工作服不值几个钱,T恤上衣,六七元做出来,但到了公司报价单上,一般在25元以上。如果采购单位要吃回扣,报价在50元以上也不稀奇。
加工厂自己找单,也一样,必须通过业务员的高提成或采购单位的高回扣来做,要不,很难做得下去。
消费者购买服装是个人的事,看版、面料、做工及价格,等等。而校服和工作服的购买,是单位决定的事。
校服和工作服,基本上是个工厂就能做得出来,就算有公司提供好的样版,采购单位不满意合作条件,把版交给其他公司做也是家常便饭的事。版和价格对校服和工作服业务来说不是问题,业务员的积极性及跟采购单位的合作条件才是主要的。
杨先生,20世纪90年代初师范大学毕业,同窗们任劳任怨地在学校工作,10多年过去,大部分人担任学校重要领导或一把手,有的还担任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杨先生自己耐不住寂寞,没教几年书就下海了,服装也做过,生意时好时坏,自己也不好不坏地混着。直到有当官的同学找他聊天聊到校服时,杨先生才茅塞顿开。他一边跑同学拉关系,一边上网搜工厂。接到单了,下单工厂要多少定金,杨先生管学校要多少定金,自己只是出个吃饭喝酒的钱。做1万名学生的校服,一个学期每人两套,两个学期共4套,每套赚3~5元,一年下来能赚上12万~20万元。
也只能赚这么多,再多出来的钱肯定不是他自己的了。杨先生现在可是大款了,他做的可不是1万名学生的校服,而是好几万名学生的。
像杨先生这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不胜枚举。
揭秘服装赚钱的门道(长篇/深度/纪实) [四十五]
第六节如何识别炒货
国内很多二批及零售商进货,迷迷糊糊的,连哪个市场的货品适合自己的定位都不知道,遭遇“炒货门”更是常有的事。识别炒货的方法就是“四多”,即多走、多看、多了解、多比较。依靠“四多”,可以识别炒货,还可以从中发现商机。
采购服装,可要搞清楚每个批发市场的特点,要不然吃亏的是自己。像惠州市YJ商贸城、东莞市XH批发市场绝大部分档口,还有FM批发市场部分档口,主要靠铺货供货给珠三角地区的服装大卖场,炒货的居多。不过,它们在价格上,现金客户比铺货客户要优惠。
广州的沙河市场是低端市场,十三行档口是中低端市场,十三行写字楼是以中端偏低市场,白马大厦是以中端为主的市场。全国各大服装集散地,也是各个档次的批发市场共存。有一特点,越低端的市场,建筑物越相对简陋、陈旧,位置偏僻;越低端的市场,炒货的比例越低,流通的环节越少。
人家越南人,跨国采购,以前只懂得到南宁进货,近10年来,他们直接到广州、虎门进货。再怎么说,广州、虎门市场是一级批发市场,南宁充其量是二级批发市场。
外国的客户,越来越刁钻、苛刻,把国内服装公司及厂家的利润挤压得一低再低,让它们充当代加工的角色,自己则在终端市场上赚取足够多的附加值。
国内很多二批及零售商进货,迷迷糊糊的,连哪个市场的货品适合自己的定位都不知道,遭遇“炒货门”更是常有的事。
识别炒货的方法就是“四多”,即多走、多看、多了解、多比较。
打包客、散包客,谁都想拿货价低一点。但是碰到炒货的,人家30元炒到40元,你跟人家讨价还价,浪费了半天口水,40元砍到35元,你高兴了是不?没走上几百米,看到一样的货色,全是30元时,心里好受才怪!败家的人不心疼钱,但被愚弄的感觉,搁谁身上都难受。
炒货的档口为什么仍然会有那么多人前去看货、采购?
首先是批发市场太多,档口太多,要慢慢转两三圈下来,没有10天半个月不行。
其次,炒货价格是抬高了,但大多数版较为好卖。炒货商都对货品进行过一轮筛选,那么多的服装市场和摊位,选的当然是好卖的版。
广州小白,因为亲戚有加工厂,自己大学一毕业,就到站西租了一个档口搞批发。自己找版,自己采购面料送到加工厂生产。生意还算过得去。他经常说:“羡慕那些炒货的,拿我的货去炒,赚得一点都不比我少。我每天上午守档口,下午跑工厂,常常忙到晚上七八点。”
小白还总结出:加工厂出来的版,有风险,有竞争,生产讲成本,怕库存,赚的是辛苦钱,靠的是量;炒货的,讲的是投机及投机的眼光,没有库存之忧,投入少,赚的是差价。
揭秘服装赚钱的门道(长篇/深度/纪实) [四十七]
安徽蚌埠开女士,辞掉工作跟老公一起做服装批发,第一年几乎亏空家底。她觉得老公在采购方面做得不够好,第二年开始,她把嫁妆兑成现金,自己到广州采购,生意一下子扭亏为盈。
她面对农村,做的是低端货品,旺季前及旺季,在沙河市场周边租15元一个晚上的上下铺,长驻广州。她有足够的时间走市场,看行情,了解货源,比较货源,一旦发现合适的,就马上吃进。
依靠“四多”,可以识别炒货,还可以从中发现商机。
沙河某商厦5楼一个档主要处理600多件衣服, 杂七杂八的,毛衣、吊带、T恤、外套都有。有人出2.3元/件,没谈成。开女士2.5元/件全部吃下,600多件发回蚌埠,5天卖完, 赚了5 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