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的时候经常看大家的帖子,感觉挺有意思,尤其是一些记账帖子,简直就是“前进中的理财中国”,多少年后回头再看,这一定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的收支样本。另外还有很多高手,无论是职场还是理财,都非常了不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大家的帖子,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中国理财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也十分愿意从一个相对专业的角度,说一下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教训就当是前车之辙;并争取与这里的网友一道,来更安全地度过这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把握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倘如此,则若干年后再回首,足矣!
几点说明:
1、之所以说老,是指自己的年龄在这个论坛里有些大(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人),但绝对不敢倚老卖老。当初与自己在一起的人,至少有两个已是亿万富翁。上学时睡在我右铺的兄弟,如今已是管理着十几家海外工厂的老总,至少还有一位同学在一位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那里干副手,与他们相比,我可能要去跳楼。
另外我特别喜欢李嘉诚先生的行事风格----谦虚谨慎,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现实所需。我知道有很多的帖子贴着贴着就打起来了,但我不希望这个帖子也会这样,所有跟帖看帖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如果有谁非要当一回好事者,则这个说明就是免战牌。
2、关于我本人。
我是从1993年开始接触股票,1996年开始发表财经文章,1997年一家公司通过报社编辑拉我入伙,2000年,公司从注册资本10万元到年收入超过6000万(公司业务先于大盘一年见顶)。98年成为国内第一批被证监会核准的证券分析师,2000年9月被国家级通讯社下的一个栏目特聘为顾问,期间也参加过央视的节目选题会(第一次去时遇到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同年国庆节开始买房子,现在我居住的城市有三套房子,两套出租,其中一套还租给外国人(有点扬眉吐气),2001年去一家国企组建投资公司并任投资部经理,2004年开始进入一家协会,参与组织国际市场价格协调工作,维护了民族企业利益,因而也感觉欣慰。
2005年开始战略性投资股票,大有斩获(后面的帖子里会贴上当时的研究报告),2008年10月认购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策略精选基金。在这过程中从来没用过银行的一分钱,并已经实现了狭义理财目标----所谓的财务自由。
3、说两件事,(1),个人特别喜欢张文木先生的文章,张先生看问题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民族情怀(后面帖子中我会专门讨论他的思想在投资理财中的应用),在学习他看问题的视野的同时,更敬佩他的学问与为人,在他的《论中国海权》一书的序中,有两段话,很有感触:“我意识到自己已经以一名普通知识劳动者的身份,建设性而不仅仅是批判性地参与并见证了这段中国海权大步前进的历史,我也由此感受到了生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荣光。”、“我曾得到过国家给予我从小学生到博士生的无偿教育和培养,得到过父母、老师和朋友们的爱护、关心和帮助,对此,我表示深深的谢意。”上面的话让我深深知道,一个人活着要对国家、对社会有用,另外要懂得感恩。我知道现在老百姓的理财知识与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和推销术严重不成比例,因此希望我的帖子能够有一点用。
(2),今天是我姥姥一百岁生日,姥爷过世早,姥姥一个人拉扯5个孩子,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动荡岁月,一定是吃了无数的苦,但到现在老人家思路依然很清晰,声音也还宏亮,生活自理。听舅舅说,从来没见过姥姥掉眼泪,一辈子生活得坚强、乐观、健康。由此我想到,这大概才是生活本色,理财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不该为财所累,而该是量入为出,适当的享受财富,享受理财过程与乐趣。
一、与人为善(说说我的毕业分配)
过去到各地做报告会,与对方一起吃饭时,听到最多的也是印象最深的话是“先做人,后做事”,我相信这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立足之本。我想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与人为善、与临为伴(抄一抄外交部的方针)。
做人,与人为善,人家会欢迎你,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真有事相求时,人家也乐于帮助。做事,要有"万事皆备与我“的控盘能力,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这是毛主席统一战线的中心思想,如果不能与人为善,在某个环节上出点岔子,则可能会功败垂成。
我是高中毕业后到另外一个城市读书,那时还是国家分配,上面把你分到哪里你就要去哪里。
我十分喜欢读书的这个城市,非常想毕业后留下,但这对一个既无任何门路又无经济基础的穷小子而言无异于异想天开,连我的老师也劝我等分配就行了,言下之意是别瞎折腾了,但我不想放弃,于是毕业那年的5月,一个人带着一点可怜的东西坐晚上的火车去省城找我表哥(表哥表嫂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那时一个在大学当老师,一个在事业单位,他们待我很好,但他们也都是从农村出来,没有什么关系,那时只是努力,对于能否成功没有半点把握)。到了省城,晚上住在我的一个同学宿舍里,没有想到的是,主管我们分配的人,正是我这个同学的一个亲戚的老部下,后面的事顺理成章,办的很顺利,我如愿留下,并去了一家待遇相对不错的事业单位。本来在我去之前已经开过毕业生分配会议,分配计划都安排好了,最后还是又重新调整了计划,办这件事我总计买了六条外烟,外加来回的车票钱和雨同学一起吃饭的钱,而那时我已经在业余打工赚钱,没有再花父母的钱。
有必要提一下我的这位同学。上中学时,他脾气稍微有些怪,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但我没有,也因此他在我的毕业留言薄上写了“永世谢君”的字。好人有好报,我知道当时我们班还有一个同学也想留下,而且他的叔叔还是当时市政府一个办公室的主任,最终夜没能如愿。
我是幸运的,如果当时不能留在这个城市,那我的工作生活经历要改写。这次经历让让我很受启发,在后来的工作中从没有介入单位的是是非非(事业单位与机关一样,工作不忙,所以是非不少),不忙的时
候我会一个人看书看报,并在看书看报过程中接触到了股票知识进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还在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尽管这个脚印微不足道。
二、第一月工资
说理财,第一月工资该如何支配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意味着理财的开始。第一个月工资支配方式,会透露一个人身上的一些理财信息。在这里不妨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是哪年到手的第一份工资,大概是多少,后来的收入与第一份工资的倍数关系等等,欢迎大家发言。
我是1990年毕业,第一个月工资不到130。父母说你自己的钱就自己存着吧,不用拿家里了。于是我用第一月工资买了一个录放机。
原因如下:1、我要用它来学英语,然后出国打工。从毕业时起,我就一门心思想出国,因为当时国内的物质条件确实太贫乏了。那时结婚流行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光这三大件就要1万多,差不多我10年的工资(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房价收入比,从这个角度说,普通工薪族的日子从那时到现在好像都没轻松过,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理财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