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吓了一跳,蓬头垢面的从山沟里出来,见到崇祯就跪下,说老臣救驾来迟,请圣上责罚。见到圣上没有责罚的意思,孙承宗又把吴三桂拉过来,把吴三桂地妙计,自己的从谏如流一说,崇祯点点头,也不多话,倒让孙承宗大失所望。
在孙承宗地眼中,显而易见,清兵的撤退是和他采用的疑兵之计有很大的关系,他以两万兵士吓退清兵十几万万,实在是生平难得的功绩,这次北京解围居功甚伟,可听说到崇祯把解围之功算到了李栋的脑袋上,甚至破格升他为护国公,下巴差点砸到了脚面。
吴三桂倒是可有可无的样子,这是他生平的第一次战役,比想像中要平淡的多,而且从未厮杀过,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崇祯身边多了两万兵士,多少来了点底气,昼夜行军回到了北京,又等了数日,各地勤王的兵将才续赶到,只是听说圣上无恙,都是不知道是什么样地心情。
崇祯脸色如常,笑容却少,各地勤王的兵将都是惴惴不安。他们现圣上变的更加深沉,愈的难以捉摸,只能小心翼翼地应对。虽然有多路兵将勤王,崇祯奖励的援军只有三路,一路是孙承宗的部队,另外两路军队还在路上,听到崇祯安然无恙,不到太原就已经回转驻地,却也得到了崇祯地嘉许。一路是三晋洪承畴,另外一队却是宣大卢象升!
卢象升和洪承畴,一在三晋一带,都是离北京城不远,但是二人被背负着歼灭流贼的众人,二人能来救援,当然让崇祯觉得忠心耿耿,只是二人又要剿匪,中途回转也是情有可原。
**
北京,紫禁城中。
崇祯坐在高位,眉头深锁。北京之围虽然解了,可他已经感觉到,现在是大明帝国对大明的控制力越来越低了。
为什么?他穷其一生就是为了天下。难道只是换回了这个结果?
没有谁说,可是崇祯却心知肚明,比起当初的京城之围,这些援军来的实在太慢了些,辽东掌握重权,离北京城也算迫近,可是来到北京的速度比起西北地军队还要慢,他们希望自己死!
想到这里的崇祯手掌微微有些僵硬,凝望着远远坐着的李栋,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完全相信他。
对于李栋。崇祯的感情可以说是十分复杂。李栋是出身草莽,出身卑微,是早就没落李氏的后人,能够当上护国公,实在是因为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林丹汗,黄台吉,洪承畴,西北。|多方面正反的作用结果,造就出来个李栋。
他可以说一直在考验着李栋。可他蓦然有一天现,这个李栋表面恭顺。骨子里面却是桀骜不驯。李栋和朝臣有着太多的不同,朝臣没有敢忤逆他的意思,可这个李栋,在北京城地时候居然反问了他一句,实在是崇祯这辈子前所未有
的事情。
可崇祯又不能不重用他,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信不着旁人,也实在难以有人可供他大用。他这一辈子若说破格信任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洪承畴,另外一个就是卢象升,这两个人都没有辜负他的信任。现在李栋有可能是第三个人?
崇祯还是不能肯定,唯一值得欣慰的却是,李栋对他从来没有什么背叛的举动,看起来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规规矩矩,北京城若是没有他来报信,若是没有他现黄台吉的诡计,若是没有他的手下胡永杰。自己现在不见得还能高高在上。
“圣上,如今盗贼不息,士卒疲惫,希望陛下重整旗鼓,专心平乱,巩固根本方是大明的长久之计。”
周延儒颤巍巍地站起来,诚心说道。
“杨嗣昌,你意下如何?”崇祯问道。
杨嗣昌犹豫下,“圣上,我倒觉得,如今战事刚刚结束,生灵涂炭,还是先安抚好百姓,再谋打算地好。”
“护国公,你的意下如何?”崇祯以前对李栋都是直呼其名,这下称呼爵位,一是提醒李栋,自己对他不错,二来也是代表这是一场正式的官方交谈。
—
李栋沉吟道:“回圣上,微臣沗为护国公一职,本是一介武夫,对治国一事其实并不在行可依臣下所见,如今天下动乱已现,究其根本就是百姓无以为生的缘故。如今大明虽有一干名将剿匪,可毕竟治标不治本,若圣上能休养生息,少动土木,让百姓专事民耕的话,三年之内,大明盗贼必少。再等数年,国富民强之时,盗匪之疾必然不治而治,到时候清若是骄横如常,圣上大可派精兵去伐,一举功成,成就不世的伟业。”
“李栋公爷太过自谦,一介武夫如何能说出这种治国安邦的话来。”周延儒一旁大喜道。
崇祯皱起了眉头,半晌才道:“护国公说的也有道理,既然如此,等大朝会立刻商议”
周延儒却是大喜,齐声道:“圣上英明。”
崇祯却是摆摆手道:“众卿家先退下,杨大人,张定国还周大人留下。”见到李栋要起身,崇祯轻声道:“护国公留下。”
李栋愣了下,见到群臣都是艳羡的表情,知道自己从现在起,已经可以参与军机大事,和首辅们平起平坐了。
等到群臣退下,崇祯看了一眼四人,缓缓道:“护国公,锦衣卫来信说,胡永杰仅靠万余军士,就在草原从西到东的转战千里,打地清人鸡飞狗跳?”
李栋苦笑道:“这个嘛,微臣不知。当初微臣知道清兵南下的时候,是焦虑非常,和手下幕僚商议兵分两路,胡永杰解围,我却是快马前来报信。至于胡永杰现在如何,我是并不知晓。”
崇祯又是沉吟了良久,“这么说胡永杰倒是个帅才。以万余骑兵横扫草原,朕真地少闻……”
他欲言又止,杨嗣昌却是笑道:“圣上,护国公圣上忠心耿耿,为人忠诚,想必胡永杰真有大才,看来圣上用人贤明,又现了蒙尘的珠玉。”
崇祯眉头稍微舒展,“护国公,你可知朕封你为护国公地用意?”
“微臣不知。”李栋心道。敢情这还不是有功必赏,里面还有什么猫腻不成?
崇祯示意了杨嗣昌一眼,杨嗣昌心领神会,一旁道:“其实圣上早就想重用护国公,只是一直没有什么借口,这次北京之围,护国公虽然地功劳不小,可升为护国公毕竟是大明前所未有的事情。只是圣上知道护国公足智多谋,胡永杰又是领军的奇才,这才想让你们相辅相成。镇守西北一带,调训兵士。等到机会成熟的时候。再让护国公为主将,胡永杰为副手,一举平定清,以报北京被围之恨。”
李栋沉吟半晌才道:“微臣打仗可比不了手下几个将军……”
“这领军又有哪个是天生的?”周延儒笑了起来,“护国公勇冠三军,足智多谋,李卫、胡永杰那个不是天生的帅才,你们西北肩负着圣上的重任,可莫要辜负圣上所托。”
崇祯道:“护国公,朕明日在大朝会上。宣召天下,休养生息,少兴土木,让百姓以农耕为重。你身为护国公。当时刻以征伐清为重,可秦地一带多有心怀叵测之辈,你要多多留意。一有异动,当向朕及时禀告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