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放假前夕,有一天小木上学路过公社大院时突然发现,公社大门外原来挂着的东城镇人民公社的牌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两块新牌匾,一块是白底红字的中国***庆丰县东城区委员会,另一块白底黑字上书东城区人民政府。紧接着,班上的同学又发现大队门口的牌子也不叫大队了,换而叫做东城区政府紫云办事处了。小木回家把公社、大队换牌子的事和父亲说了,父亲说原来其实就这么叫,只是换回去而已。不过公社、大队改名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改名后原来的公社主任、书记名衔也发生了变化,书记虽然还叫书记,但书记名衔前头的那一长串称呼变了,变成了区丨党丨委书记,公社主任也改称区长。高大队长调公社当副区长,区丨党丨委和区政府重新任命了一个办事处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与先前的大队书记和大队长相比,新任的书记和主任没有了干部身份,也不领取国家干部工资了,说白了,他们只是农民干部,和徳旺一样的农民干部。

就在这样一次可圈可点不能总结为成功的防霜行动之后,在中国大地存在了几十年的一个特殊产物宣告终结,人民公社这一更多带有生产组织形式的基层政权组织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

虽说公社改名叫区了,人们却不习惯“区”这个称呼,依然保留着原来的习惯,说起区政府来依然称之为“公社上”,这个“公社上”的含义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更多带有政治权利的象征意义。在人们深刻的习惯中公社就是政府,管他是公社还是区政府或者是老早以前的镇公所镇政府。人们不关心那牌子上的文字变化,人们只关心自己家米柜囤萝的变化,他们对粮满囤谷满仓的生活充满了知足感。

红亮到省城上学后三天两头便给月香写信,开始的时候问候父母的内容占大部分篇幅,渐渐地月香发现红亮的信里说他和月香的内容多了起来。红亮在信里用一个中专生的水平极尽能事地抒发着对月香的思念和爱,他说他想月香了,特别的想,想得难受,想得日月暗淡水倒流。月香回信安慰红亮,说她也想他,想得要死,想得花儿凋谢黄昏愁。两人字里行间的郎情妾意旖旎温柔互相令对方感动,其中尽管极尽哀怨忧愁,但两人互相捧着对方的信纸那一刻,心里面更多洋溢的却是甜蜜蜜暖洋洋的幸福。

婆婆不识字,每次红亮来信婆婆都要月香念给她听,当然月香只能念前半部分,那后半部分可是红亮和月香两人之间的秘密。开始的时候婆婆也没发现其中的端倪,可是渐渐地婆婆发现红亮问她们老两个的内容少了,明明好几张信纸,可是月香才念完一张半张的便说没有了,眼睛却久久逗留在信纸上,脸上似怨似喜。婆婆不解,伸过头看信,可上面的字她一个都不认识。问月香,月香说都是些学习上的事。婆婆抱怨说红亮上了中专咋也不长进,写给家里的信老是那么几句话,还从来不问嫂嫂,难道他不知道月香为了他上学为了这个家又多辛苦?这样一来每次念信的时候月香都为难。后来月香想出一个办法,信拆开后便把后面的几页藏起来,只给婆婆念前半部分,藏起来的部分晚上一个人躲在睡屋里打开反反复复地看。

慢慢地婆婆也习惯了,老人其实只关心儿子人在外地的生活情况,每次红亮信里说一切都好请家里勿念婆婆便就满意了,至于说学习方面的事老人也不懂,婆婆知道,学习方面的事红亮一直以来都只和月香说,这个家里也只有月香能和红亮说说学习的事,有月香督促着红亮,老两个放心。

柯老师自从不当老师后便没有假期了,其实当老师也挺好的,每年雷打不脱还有两个假期,加起来可以实实在在闲两个多月,让那些干部们看着都嫉妒。放寒假后,柯老师好像更忙碌了,整天走村串寨地没个闲。按照上面的要求,文化馆最近一直在搞全县文物古迹的寻访收集,准备将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或文化古迹收集整理出来,列出保护目录,报请省文物局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前期,县文化馆已将现在文化馆办公所在地德云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上报给省里,进过省里的专家鉴定确认,德云寺被列入了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德云寺的馆藏文物缅玉佛和睡铜像分别被列入了国家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寺里的其他许多建筑和设施被省里列为省一、二级文物保护名录。为此,国家和省里专门拨来专项资金对德云寺进行了修缮,重点加强了那些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文物的安保设施建设。进过修缮的德云寺看起来更加古色古香,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在这之后,县文教局正式任命柯老师为县文化馆馆长,去掉了前面的“代理”二字。

柯老师最近特别关注紫云街的这口大井,时不时绕着井沿东看看西瞧瞧,有时还会盯着一块砖台琢磨半天。过了一阵子,井边便来了一帮人,好像是县里的一些官儿们,区长也在其中。一群人围着大井左看右看,边看边议论,说者指指点点,听者频频点头,所有人都对大井表现出饶有兴趣的样子。来洗菜挑水的人们看着这些人纳闷,这些从来不挑水不洗菜的官儿们咋突然对一口井感兴趣呢?井里有财宝还是咋的?

几天以后,一个工程队开进小街,围着大井开始敲打起来。工匠们将井边的水泥地面用凿子全部凿开,然后重新铺上了一层青石地砖。地砖是原来的修路时被拆走的地砖,这次重修的时候又被找了回来。据说这些青石地砖当初被拆了以后被公社一个当官的全拉回家去铺了自家的院子,这次县里对重修大井十分重视,严查这批地砖的去向,原来公社那个当官的现在的某某局长慌了神,连夜将地砖起起来交还给现在的区政府,堆在了区政府一个废弃的库房里。地砖恢复以后,工匠们在井边砌起了一个牌楼,沿着大井边围了一围半人高的石墙,牌楼和石墙的石料来自邻县一个仿古石料厂。新修的牌楼上端还嵌入了一块大理石匾,上刻三个魏碑体大字---紫云井,牌楼两边各有一联,左边是紫云映千秋,右边是灵泉泽万户。另外在面街的石墙上立了一块叫做重修紫云井铭记的石铭,石铭上刻记大井挖建年代的历史祥考和渊源,用严谨的词调颂扬了大井在千百年来滋养哺育小街人民的不朽功德,同时也铭记了重修古井的原因、时间和有关赞助单位。进过精心修缮,本已显得有些颓败的古井如同重新穿上了一件新衣,古朴、庄严、厚重又彰显着新时代的活力。

其实,由于历史的碾磨和岁月的洗刷,小街的人们早已不知道大井的名字了,他们对紫云井这个好听的名字更多感到新奇而已。重修的牌楼增加了他们对大井的崇敬,他们也是从铭记中了解了大井的历史的。就是这样一眼极具历史韵味和价值的古井,在小街甚至连传说都没更多留下。唯一留下的一个传说就是张三丰曾经点水变酒的故事,但这样的井的故事在整个泱泱华夏何其之多,也显得无多少独创的新意而鲜受人们津津乐道。

重修的古井成了小街的一道风景,井由街生,街由井名,小街人因井而自豪。古井是小街岁月的记忆,映照着小街人的勤劳。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代代人的勤劳和质朴在古井的悠波中被传承,古井也伴着小街人的喜怒哀乐走过岁岁秋秋。

生产队长的爱欲没落》小说在线阅读_第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贾平凸凸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生产队长的爱欲没落第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