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阵紧张,大人物发起威来好厉害!
接着里面的声音又小起来。
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什么时候叫我进去挨训。
过了好一会,冯世良擦着额头的汗出来,带着我和胡静离去。
我这一趟白来,没有挨训。
我突然意识到,像我这样的小卒子,挨训都没资格。
上了车,冯总边擦汗边对胡静说:“通知报社其他老总,半小时后到我办公室开会,研究对这个事情的处理意见。”
胡静忙点头。
然后冯世良喃喃自语:“还好,这一关总算过去了,老头子把我好一顿臭骂。”
“江枫,都看到了吧,以后可要注意把关啊,你们犯了错误,老总代你们去挨训呢。”胡静当着冯世良的面开始教育我,“冯总对你一直很欣赏,你可不要辜负了冯总的期望。”
胡静刚才在我面前不敢放一个屁,这会在冯世良面前却对我神灵活现,我没办法,只有点头称是。
回到单位,我直接回记者部,经过吴非办公室的时候,他回来了,把我叫住。我进去后,吴非垂首顿足:“唉,我真晕啊,怎么就没有发现那错误呢,都怪我马虎了。”
显然吴非已经知道这事了。
我没说话,面无表情地盯着吴非,足足看了有5秒,然后转身出去回了办公室。
我知道吴非此刻心里一定乐开了花。
自己犯了错,我无话可说,不能怪别人。
下午,报社给我的处分下来了:一扣发一个月工资;二写出深刻检查,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做检讨;三调离记者岗位,到社办去普通工作人员,马上移交手头工作,立刻到岗。
这就是说,我马上将成为胡静的直接下属。
我不知道这个处分结果是不是包含着胡静的意思,但我知道冯世良对胡静是很袒护的,在一些事情上会参考胡静的意见。我听白云说过,报社岗位竞聘时,有一个能力比胡静强的中层和她竞争社办主任的岗位,胡静去冯世良那里一哭诉,结果惹恼了冯世良,冯世良大笔一挥,那中层到发行部去做了普通人员。
我无法接受自己在胡静手下做事,看见就想揍她,怎么工作
还有,经过了这几个月的锻炼,我已经深深爱上了新闻事业,无法想象自己离开记者部会怎样。
我心里很痛苦。
吴非一听说我调到社办去了,很兴奋,突然对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一个劲说我是因祸得福,到社办去工作,进步会更快,和高层接触的也多。
吴非主动提议,晚上记者部全体人员给我送行,他自费请客。
我整理好自己的东西,看着吴非那开心而热情的笑脸,还有眼镜片后面滴溜溜转悠的眼珠,知道吴非此刻一定是轻松的幸福的快乐的。
我谢绝了吴非的好意,心平气和地冲大家点点头,提着东西去了报社办公室,找胡静报到。
出记者部的时候,我看到白云的眼里噙着泪花。
那一刻我很感动。
胡静正在办公室等我,看我进来,脸上露出灿烂的笑:“过会我让人把你用的那台电脑搬下来,仍归你用。”
我没说话,随胡静的指引,将东西放到自己新办公桌上,冷漠地看了一眼胡静,直接推门去了冯世良办公室。
冯世良正在看报纸,看我进来,指指沙发:“坐!”
说良心话,我对处分是没意见的,对冯世良更没有怨言,我知道冯世良喜欢我,想栽培我,只是我不争气。
“冯总,我想下去锻炼!”我没坐,站在冯世良办公桌对面,直截了当地说。
“哦……”冯世良看着我,“你想去哪锻炼怎么锻炼”
“我想去扶贫!”我前几天刚参加过扶贫工作会,知道最近各单位要组织扶贫工作组到山区去扶贫,一扶两年。
按照要求,报社也要派扶贫工作组。
出乎我的意料,冯世良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
“你还年轻,到基层去锻炼是好事,多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多研究三农问题,多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对今后的成长不无益处。”冯世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扶贫期间,除了帮扶农民脱贫致富,不要放下笔,要多做调查,多动脑子,多写一些贴近基层反应基层呼声的好新闻,这对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增加你文章的思想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冯世良讲得有道理,“我会扑下身子去工作,绝不辜负你的期望。”
“小江,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击倒,人生的路很长,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我希望你通过下基层锻炼,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好青年,不管从思想上还是心理上。”
我默默点头。
冯世良当场叫来值班副总编辑和总编室主任,确定在报纸二版开辟《扶贫日记》专栏,由我负责供稿。
我想去扶贫,一方面是受此次事件的剌激,另一方面,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蓝月和我分手到胡静和我发生关系,再到胡静暗算蓝月,都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让我产生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想法,想离开这是非之地,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让自己脱离尘俗远离纷争,洁净自己的心灵,涤荡自己的大脑,清洗自己的罪孽。
当胡静知道我参加了扶贫组的消息时,报社已经形成了决定,她想阻拦也晚了。
2天后,报社驻村扶贫工作组入驻扎扶贫村。
扶贫组由三个人组成,一个是老顾,就是那位和胡静竞争社办主任遭冯总痛贬的那位,这次他是我们扶贫组的组长。
另一位是老赵,营级转业军人,腿里有打的钢钉,在部队上立过三等功。
再一个就是小江我了。
能和两位老大哥搭档,我比较满意。
很巧,让我们去扶贫的村,竟然是我上次去采访山村教师童老师的养牛专业村——石棚。
石棚村虽然靠养牛开始解决温饱问题,但山里贫瘠的自然条件依然让这个村的经济处于落后状态,缺水缺电交通不便,成为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
再次回到石棚村,见到熟悉的老村长,见到熟悉的童老师还有山里的孩子们,我倍感亲切和欣慰。
进村前一天,我特地跑到书店,买了一大包学习教材还有好看的图书画册,以及书包文Ju盒等学习用品,作为礼物送给童老师和孩子们。
因为我上次的报道,童老师和石棚小学出了名,陆续有各级新闻单位来采访,也引起了当地的重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我这次重回石棚村,受到了童老师和全校学生的热烈列队欢迎。
虽然只有十几个学生,但那隆重的气氛还是让老顾和老赵羡慕不已,直说我回到大本营了。
看到童老师和孩子们兴奋激动感激的眼神和笑脸,我被深深打动,再次感到一名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在大山里扶贫的日子开始了。
大山里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晚上没有电,天一黑,我和老顾老赵就躺在库上侃大山。
白天我们顶着寒风,翻山越岭查看地形熟悉地貌,和村民一起搬石头修路挖沟,为架电和治水做前期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