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_第一篇 力挽狂澜——长征中的重大决策 第一章 打不破铁壁合围——决定转移

卜松林李向平
纪实报告
总共59章(已完结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 精彩片段:

第一篇 力挽狂澜——长征中的重大决策

第一章 打不破铁壁合围——决定转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写于60年前的这首《七律·长征》,是迄今为止赞颂红军长征的诗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绝唱反映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前后,毛泽东充满胜利的喜悦心情,讴歌了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令世人惊叹的英雄业绩。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长征,并不像60年后的今天,人们欣赏毛泽东诗词这样轻松、愉悦。让我们透过历史迷雾,回到60年前那个腥风血雨的搏杀年代吧……

广昌保卫战失利

江西东南的广昌县,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山岭连绵,林木茂盛。注入郡阳湖的抚河上游——盱江,由北向南将广昌县隔成东西两部分。

广昌是几条交通要道的汇合点,南达宁都、石城,北通南丰、黎川,是军事要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昌是中央苏区的主要门户之一,是守卫中央苏区中心瑞金的北部要冲。因此,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广昌地区是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进攻的主要作战地带,也是中央红军誓死守卫、与敌奋战最为惨烈的中心战场之一。

与当时中国大多数县城不同,广昌县城没有坚固的城墙可以依托,守卫相当困难。为阻止敌军长驱直入,以博古(秦邦宪)为首的王明左倾盲动主义领导者和当时的德籍军事顾问李德,调集主力红军,用5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广昌县城以北到甘竹镇一线,构筑了10多个大小支撑点和“主碉堡”,作为守卫广昌的主要依托。同时抽调红一、三、五、九军团9个师的兵力,在广昌以北20公里内的盱江两岸布防,构筑工事,抵抗敌人的进攻。

1934年4月10日。蒋介石的主力部队11个师,在罗卓英指挥下,以5个师的兵力沿盱江西岸进攻,另5个师沿盱江东岸进攻,1个师为预备队在盱江西岸跟进。国民党军以原先占领的阵地和地带作为依托,构筑碉堡和工事,然后,以这些碉堡和工事为基础,派部队在炮火保护的范围内向前攻击1000米至2000米,尔后再构筑新的碉堡和工事,并抢修通向后方的公路,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1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守卫在盱江东岸大罗山、延福嶂一线的红一、三军团指战员们,就听到了敌方的骚动。大家意识到,一场恶仗不久便会封来。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做好战前的一切准备。

果然不出所料。晨雾还没有完全消散,敌军10多架意大利“黑棺材”飞机,就飞到了红五师、六师的阵地上空。一阵盘旋俯冲,顿时,阵地上火光冲天,烟尘弥漫。飞机刚刚离开,敌军的大炮又开始吼叫起来。红军阵地上有的工事坍塌了,有的营连指挥所的小棚子着火了,许多红军战士被炸伤。

作品简介: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撤退和转移。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首次使用“西征”这个词。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当时的国民政府称其为“流窜”。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1936年10月7日起,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作者:卜松林 李向平

标签:卜松林李向平历史的惊叹红军长征纪实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最热门章节:
1参考书目2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十章 跟着红军走到底——家属长征队3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九章 敢同张国焘抗争——不畏强暴4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八章 咱们要成为有知识的军队——学习文化5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七章 誓将天堑变通途——形形色色的桥6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六章 难舍难分的珍贵宝物——X光机7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五章 不会说话的“战友”——骡子8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四章 走单骑江口矿筹款——一尘不染9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三章 川中名将与茶山姑娘——草地爱情曲10第六篇 战地黄花——长征中的奇闻轶事 第二章 “生是红军人死是红军鬼”——归心似箭
更多『纪实报告』类作品: